大连大学软件工程学科自2011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通过十余年建设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在辽宁省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以B-评级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两所985高校,并于2018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建设学科。这种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产学研融合模式,以及大连作为千亿级国际化软件产业基地的地域优势。以下从学科建设、培养体系、科研创新三个维度解析其发展路径。
在学科建设方面,该学科构建了以智能信息系统与软件为核心的四大研究方向:通过将运筹学与计算机图形学交叉融合,重点突破装备制造信息化升级中的复杂系统建模难题;结合分子生物学开发医疗健康领域的智能分析工具;运用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服务于动漫游戏产业的内容创新。这种研究方向设置精准对接辽宁省"装备制造信息化升级"、"健康医疗"、"动漫游戏"三大产业集群需求,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
人才培养采用"CDIO工程教育+3+1校企联动"双轨模式:前三年在校完成包含软件体系结构、质量保证与测试等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第四年进入东软、华为等合作企业完成真实项目开发。特别创新的是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立的跨校课程互选机制,学生可修读985高校的分布式计算、机器学习等前沿课程。这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学生年均获蓝桥杯、ACM竞赛等国家级奖项超100项,2023届毕业生进入腾讯、美团等头部企业比例达30%。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呈现"国家级引领+省部级支撑"的格局: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在生物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张强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创新团队研发的"人体运动捕获数据处理技术"获201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相关专利已应用于医疗康复机器人研发。近五年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的成果使团队跻身ESI全球TOP20研究机构,与康奈尔大学、魁北克大学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年均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
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使学科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出独特价值:校企共建的智能农业大数据平台助力辽宁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23%;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开发的装备制造信息化系统年节约生产成本超亿元。随着与奥克兰理工大学签署的智能计算联合培养协议落地,学科正朝着建设博士点的目标加速迈进,持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数字化转型输送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