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自动化专业自1982年创办以来,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平台,形成了以"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和国家级竞赛平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智能自动化领域持续输送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近五年就业率稳居国内工科专业前十。
一、多维立体的培养体系
- "3+1"培养模式将四年学制划分为三年校内学习与一年企业实训,与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等5个实践基地深度合作,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 CDIO工程教育模式贯穿培养全程,通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的完整流程,强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 国际化学科视野融入培养方案,引进西门子智能制造系统等前沿技术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中日韩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国际赛事。
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 核心课程群包含:
- 自动控制原理(省级一流课程)
-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 检测技术与仪表
- 电力电子技术与电机拖动基础
- 特色选修模块设置:
- 智能控制方向: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
- 过程控制方向:设置DCS系统设计、PLC编程实践
- 创新实践模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专项训练课程
三、阶梯式的实践体系
专业构建"基础→设计→综合"三层次实践平台:
- 基础实验层:依托辽宁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配备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等价值2000万元设备
- 创新设计层:设立智能车工作室等13个创新平台,近年获"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级奖项120余项
- 工程实践层:与国家电网、ABB集团共建实习基地,实施真实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
四、突出的就业竞争力
近五年数据显示:
- 95%就业率覆盖智能制造(34%)、电力系统(28%)、嵌入式开发(22%)等领域
- 头部企业就业:国家电网录取率15%、华为海思芯片开发岗年均签约8人
- 升学质量优异:30%毕业生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学科A+)、东北大学(双一流学科)等深造
- 典型岗位包括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平均年薪12-18万)、PLC程序设计主管(年薪20万+)
五、持续优化的师资配置
15人教学团队中:
- 教授/副教授占比60%,包括辽宁省百千万人才2人
- 产学研融合特征显著,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
- 独创"双导师制",聘请东软集团等企业工程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
-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转化工业机器人控制专利5项
该专业通过"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创新竞赛-产业对接"四维联动机制,使学生在智能控制、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毕业生既能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又能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把握新兴机遇,展现出强劲的职业发展潜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