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自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以来,已成为湖南省首批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校之一。该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智能感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行业应用”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尤其在轨道交通、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形成显著特色。学院聘请中科院院士谭铁牛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整合智能信息感知及处理技术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围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嵌入式系统三大核心方向展开。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开发语言Python、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等核心内容,并通过智能系统开发实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特别设置深度学习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课程,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迭代。
科研平台建设凸显三大特征:
- 跨学科融合:依托院士工作站联合开展知识图谱、工业物联网研究
- 硬件支撑:拥有价值5000万元的实验设备,包括高性能轨道交通信息处理平台
- 成果转化:近五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30余项
师资队伍构建呈现“双轨并行”特色,既引进刘成林等国家级人才组建14人教授团队,又通过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培育青年骨干。目前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达25%,形成由院士领衔、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为骨干、企业导师参与的多元化教学团队。这种结构既保障理论深度,又强化产教协同育人效果。
就业培养路径设置体现多维导向:
- 升学通道: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构建本硕贯通培养体系
- 行业适配:毕业生可从事智能控制系统设计、AI项目管理等岗位,主要流向科研院所及轨道交通企业
- 创新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培育机制,学生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639项,专利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
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与中车株机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将真实产业项目融入教学环节。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智能硬件开发、大数据系统运维等领域展现突出竞争力,形成“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鲜明人才特质。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