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新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领军院校,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产教融合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文旅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新疆研学旅行市场的需求,围绕课程开发、活动策划、安全管理等核心能力构建培养框架,并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路径。其专业建设不仅填补了新疆研学领域科班人才缺口,更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和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升级。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学生掌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核心技能。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两大模块:前者涵盖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旅游政策法规等理论支撑,后者聚焦研学旅行指导实务、基地运营管理、课程设计等实操能力训练。通过三年学制中的"理论-实训-实习"三阶段培养,学生需完成从模拟场景演练到真实岗位操作的进阶,例如在校内进行导游模拟实训,再进入合作景区开展带团实践。
校企合作机制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校与新疆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等龙头企业共建冰雪产业研究院、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合作项目包括:
- 联合开发智慧旅游系统与研学装备
- 共享师资开展双师型教学
-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这种深度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项目,例如参与新疆冰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专业构建了"双证书+多岗位"培养体系。学生除获取导游资格证外,还可考取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业方向覆盖:
- 研学基地运营管理
- 旅行社产品研发
- 教育机构课程设计
- 文旅项目市场营销近年毕业生在新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线路开发、"天山地质研学"等自治区重点项目中表现突出,部分优秀学员已成为地州级研学基地的骨干力量。
面对新疆研学旅行市场课程同质化、专业人才短缺的痛点,学校通过建立新疆研学旅行研究中心推动行业标准建设。研究团队联合文旅企业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将坎儿井水利工程转化为STEM教育项目,把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纳入非遗研学模块。这种"资源课程化"的创新模式,既凸显了新疆作为地理类、自然类、人文类研学目的地的独特优势,又解决了研学产品教育属性不足的行业难题。
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融媒体技术运营等交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学市场需求,使用VR技术模拟石窟壁画考察等新型教学场景。这种"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培养思路,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智慧旅游时代的要求,例如在吐鲁番试点开发的AR导览系统已应用于交河故城遗址研学项目。
随着自治区"旅游兴疆"战略深入推进,该专业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025年新增的冰雪设施运维、生态保护技术等课程模块,正响应新疆冬季旅游爆发的趋势。通过建立覆盖全疆的实习基地网络,学生可在喀纳斯生态研学基地、那拉提草原自然学校等示范点进行轮岗实训,这种"一地一策"的实践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的地域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