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载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双重使命。其前身可追溯至1940年福建省立农学院的土壤农化系,经过80余年发展,已形成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亚热带区域特色,聚焦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保护,构建了以科研创新为驱动、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在学科交叉融合与校地协同育人方面形成显著特色。
学科建设上,该专业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科学三大方向。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 拥有福建省土壤环境健康与调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
- 与加拿大CIDA项目、世界银行红壤贷款项目建立国际合作
- 2024年纵向科研立项达93项,总经费超6784万元,包含国家杰青、优青等高层次项目
师资团队以国家杰青周顺桂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汇聚了包含长江学者廖红、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Christopher Rensing在内的顶尖学者。团队结构呈现年轻化特征:
- 专任教师中95%拥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占比41%
- 国家级人才占比超30%,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
- 形成茶树根系养分高效改良、土壤生态修复等10个特色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成果显著体现在三大领域:
- 土壤污染治理:开发重金属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相关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养分循环机制:解析红壤区碳氮耦合过程,5篇论文入选全球高被引(2024年)
- 农业固废利用:研发农业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特别是2024年发表SCI论文88篇,其中《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刊论文占比达15%,凸显基础研究实力。
人才培养体系以"本硕博贯通"为特色:
- 课程设置采用"基础+实践+前沿"模块:
- 土壤学综合实习覆盖武夷山红壤区等典型生态系统
- 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
- 开设《环境生物技术》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 实践平台包括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等20余个基地
- 毕业生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等国家项目中参与率达73%
该专业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例如:
- 植物营养研究法课程直接使用团队在茶树养分调控中的实验数据
- 学生参与土壤普查图野外校核项目,年均获得横向课题支持经费3072万元这种培养模式使本科生年均发表论文超20篇,考研升学率连续5年保持在45%以上。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