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其重点建设学科,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导向,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该专业前身为2012年设立的景观建筑设计,2013年更名为风景园林并持续优化培养方案。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两河战略的地域特色,专业培养既掌握景观规划与设计核心技能,又具备生态修复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据显示,其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长期位居学校前列,印证了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围绕OBE培养理念构建课程框架,强调成果导向与地域特色。核心课程包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管理等硬核科目,同时设置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测量学等实践性课程。特色在于将黄河流域景观设计和双碳研究融入教学,例如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基于实际地块的上位规划进行创作。课程体系中实践占比达22%,通过实验室群(如环境生态实验室、智能玻璃温室)与17处校外基地强化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与行业对接
专业通过多层次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竞争力:
- 校内实践:在建筑模型实验室完成景观工程图纸绘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进行三维建模;
- 校外实习:组织学生赴北京考察颐和园、奥林匹克公园等经典案例,开展测绘与空间布局分析;
- 竞赛驱动:鼓励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未来设计师大赛等赛事,近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20项;
- 真题真做:毕业设计必须选择实际项目地块,部分选题直接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公园规划。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专业师资呈现"双高"特征:专职教师31人中,高级职称占比51.7%(含5名教授、15名副教授),博硕士占比86.2%。团队近三年取得显著成果:
- 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23项;
- 获得林业优秀设计奖等省部级奖励32项;
- 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完成大型景观工程设计23项;
- 教改方面创新提出生态先行原则,将两山理论融入课程思政建设。
就业前景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 深造方向:主要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院校,部分选择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海外高校;
- 就业领域:涵盖设计院(山水比德)、建设单位(中国铁建)、政府部门(黄河河务局)三大板块,近年选调生录用比例显著提升;
- 地域贡献:超过60%毕业生服务于鲁西北地区,参与德州市绿化通道建设等重点项目,部分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
该专业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构建了从课堂到行业的完整育人链条。其地域特色鲜明的课程设计、高规格的师资配置、强应用的实践体系,共同支撑起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区域景观行业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