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航空学院自动化专业自2016年设立以来,依托学校航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定位,形成了以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控制和航空技术融合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该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电路分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主干课程培养基础能力,同时融入无人机应用技术、飞行器控制等航空领域特色内容。其培养目标聚焦于培养能在自动化及航空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5年内需具备独立承担工程任务和团队管理能力。
专业定位与行业融合
该专业以航空特色为差异化发展方向,课程设置中不仅包含传统自动化核心课程,还增设现场总线与集散控制系统、飞行器仿真等航空相关模块。学院与滨州市智能感知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航空智能控制研究中心等平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这种行业融合模式使学生能够接触航空装备调试、飞行器控制等实际应用场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夯实电路设计与分析能力;
- 控制技术层: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构建系统化思维;
- 航空应用层:计算机控制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课程衔接航空产业需求。
实践环节依托山东省高校智能机器人特色实验室,学生可参与智能机器人开发、飞行器控制仿真等项目,实现从理论到工程落地的闭环训练。
学术资源与科研支撑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拥有45名教职工,其中44%具有博士学位,并建有电气传动、智能控制两大科研团队。近五年承担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30余项发明专利,研究方向涵盖农业智能装备、航空电机控制等领域。学生可通过导师制参与横向课题,例如与滨州市企业合作的智能感知项目,提前积累工程经验和技术转化能力。
就业路径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航空制造企业、航空公司和科研院所,从事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无人机调试等技术岗位。职业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
- 技术序列: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
- 管理序列: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
- 创新序列:科研助理→独立课题负责人。
学校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受理)提升人才培养标准,近年毕业生在航空航天企业的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