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以生物工程为特色的高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园林专业通过独特的育人模式与实践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该校不仅将园林教学与生态环保理念深度融合,还通过连续七年的郁金香暨春菊展等实践项目,构建起“课堂+田野+展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2025年3月18日开幕的展览中,3.2万株郁金香与万余盆菊科花卉交相辉映,成为学生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这种以实践驱动教学的路径,为培养懂设计、精养护、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生动范本。
需求导向,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是园林专业的核心特色。该专业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平台,开设了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主干课程,同时将园林设计与施工管理能力培养贯穿全程。例如,在2024年冬季的“甲辰之冬——园林实践冬训营”中,学生全程参与从种球培育到景观设计的全流程,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使学生既掌握理论,又能应对实际工程中的植物配置、预算编制等挑战。
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
- 季节性主题展览:每年春季的郁金香展作为“四季花展”开篇,学生需完成品种筛选、花期调控等实操任务
- 环保艺术创作:2025年展览中,师生用废旧自行车轮毂制作风车景观,以塑料瓶、玻璃瓶打造生态小品,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景观设计
- 跨学科协作:在武陵山康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园林专业与康养、旅游等学科联动,探索森林康养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建设还特别强调劳动育人与美育渗透的双重目标。唐艳平博士带领的教师团队常年驻扎田间地头,通过“玩泥巴”“种花苗”等接地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在2025年花展的“循环景致”环节,废旧材料改造的装置艺术不仅成为美育载体,更让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的深层价值。这种教育理念的落地,使得学生在毕业时既能绘制精细的园林图纸,也能熟练操作施工机械,实现从图纸到实景的完美转化。
就业导向的培养策略则体现在校企协同机制中。该专业与利川市政府共建产业学院,与园林公司、规划设计院等建立实习基地,确保学生掌握园林工程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核心技能。数据显示,毕业生在苗圃养护、绿植施工、园林预算等领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5%,印证了“产教融合”模式的有效性。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园林专业正为生态文明建设输送着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