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自1958年创立以来,始终立足边疆农牧业发展需求,以思政引领、产教融合为核心,形成了兼具地域特色与学科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强化社会服务,为内蒙古及北方寒旱区输送了大量扎根边疆、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在保障区域农业生产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等国家级平台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专业定位与教学创新
植物保护专业以服务粮食安全生产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导向,构建了“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的特色教学体系。其课程体系包含普通植物病理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自治区一流课程)等核心课程,并补充生态植保、绿色植保、智慧植保等前沿方向内容,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上推行“定制化培养”与“双创人才培养”双轨制:
- 顶岗实习与“双师制”实践结合,将企业生产难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90%以上毕业生参与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科研项目;
- 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实施“一对一”创业导师制,并推荐至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深造。
科研实力与乡村振兴服务
依托草原昆虫研究中心、寒旱区作物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专业团队在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向日葵与马铃薯病虫害治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70余项,经费超4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制定地方标准15项。其社会服务模式以科技小院、产业服务基地为载体,例如:
- 教师带领学生在五原县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培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实践;
- 草害及综合防控团队帮扶清水河县项目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部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
师资力量与国际化布局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博士学历占比84%,高级职称教师占72%,包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草原英才工程入选者3人。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策略:
- 邀请国内外专家开设讲座,选派青年教师赴海外进修;
- 与荷兰、加拿大等高校合作,推动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换项目。
人才培养成效与行业认可
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达79.2%,其中49.4%升学深造,22.4%入职企业,涌现出康乐院士(国际知名昆虫学家)等杰出校友。学生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金奖、铜奖,90%以上毕业论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专业社会评价持续提升,成为内蒙古唯一开设植物保护本科教育的高校,为边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