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构建特色教学模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体系。该专业自2017年成立以来,依托鼎利学院的产业资源,探索工学交替的育人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学习到企业项目实战的完整成长通道。以下将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就业方向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强调复合能力与工程素养
该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根本目标,课程设置围绕前端设计开发、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三大岗位能力展开。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实践、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同时融入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系统思维与项目管理能力。例如,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注重标准化流程训练,而敏捷开发实训则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校企合作与教学模式:UBL培养体系实现产教融合
专业采用“2.5+1.5”分段式教学:
- 基础阶段(第1-3学期):完成计算机大类通识教育,夯实编程、数据结构等基础;
- 专业深化(第4-5学期):学习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如微服务项目实验;
- 企业实战(第6-8学期):进入鼎利学院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实战经验。这种模式将传统课堂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例如引入京东商城、东软智能应用等企业合作项目,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三、就业前景与方向:多元化岗位适配产业需求
毕业生可从事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岗位,覆盖互联网企业、政府机构、金融科技等领域。数据显示,近五年该校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对口率显著提升。部分优秀校友进入国家电网、中车集团等大型企业,或通过考研进入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深造。专业还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等科创活动,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近百项。
四、专业优势与挑战:省内中游水平与持续优化空间
在2025年吉林省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排名中,该校位列第10,属于省内中游水平。优势体现在:
- 师资力量:7名专职教师中包括2名教授、1名博士,团队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5篇,获批专利7项;
- 实践条件:拥有26个实验室和9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备总资产超260万元。但相较于排名靠前的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其在科研项目层次和企业资源整合上仍有提升空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