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百年红色传统,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将革命文化、湖湘底蕴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作为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的母校,该校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资源富矿,通过沉浸式课堂、跨学科融合、实践育人等创新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为全国思政教育改革的标杆。其经验启示在于: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当代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活性载体。
红色资源赋能沉浸式课堂
学校以“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为突破口,打造全国首个省级红色实践育人品牌。通过情景还原与跨时空对话,学生可体验青年毛泽东求学场景:在第八班教室聆听杨昌济的“立志”教诲,于古井旁感受“野蛮体魄”精神,甚至通过微电影《青春之生》实现与革命先辈的虚拟互动。这种“馆课一体化”模式将校史馆、革命遗址转化为教学空间,使思政课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多感官参与,近一年接待学习者超60万人次。
师资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83.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3人获高级职称,形成“思想家+演说家”教学风格。课程体系呈现三大特色:
- 校本红色课程群:开发《毛泽东与第一师范》《早期先生群体》等课程,编写100个红色故事集
- 跨学科渗透:理工科专业融入钱学森案例,新闻传播专业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数字技术应用:建设教育部产研合作在线课程5门,开发虚拟展厅、电子导览等智慧教学工具
实践育人体系的立体构建
学校形成“六位一体”红色育人体系:
- 红色游学:组织重走毛泽东游学路,将湘江、韶山等红色地标转化为教学点
- 社会服务:组建“润之”宣讲团深入社区企业,西藏班学生返乡后成为民族团结教育骨干
- 劳动教育:开发“六段运动”体育课程,将革命家健身智慧融入现代教学
- 双师培养:师范生实习覆盖91.69%乡镇学校,在实践中锤炼教育情怀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现:
- 就业质量双高:近三年90%毕业生考取教师或公务员编制,35%考研录取率中多数进入“双一流”高校
- 师范生特质鲜明:公费师范生履约率96.54%,91.69%扎根乡镇教育,涌现出联合国“未来教育家”等典型
- 价值观内化:学生自发创作《拯救兄弟》等思政主题剧目,将课堂理论转化为文艺表达
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的深刻内涵。当古井的冷水仍激荡着青春热血,当第八班教室的课桌镌刻着“三不谈”箴言,湖南一师证明:红色基因的传承,既需要历史场景的活化再现,更依赖教育者对“经世致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所百年学府正以教育创新的火种,点燃新时代青年的报国志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