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为核心,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立足福建、辐射全国,通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电器设计与制造三大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了“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框架。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智能装备等领域从事设计研发、系统运维等工作,就业前景广阔。其特色在于将博雅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注重实践能力与行业趋势的衔接,形成“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课程体系:强化学科交叉与实践导向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电气工程主干学科,融合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交叉领域知识,构建了层次分明的教学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夯实学生对电气系统底层原理的理解。
- 核心应用课程:以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为核心,强化工业自动化场景的工程应用能力。
- 方向深化课程:通过电力系统方向课、电器制造方向课等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对细分领域的专业认知。
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依托省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柔性制造装备集成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完成从电路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实训,实现“理论-实验-工程”的闭环学习。
培养路径:产教融合与创新能力塑造
专业采用“校企协同”模式,通过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与2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环节。例如:
- 在工业过程控制实验室中模拟真实生产线,开展PLC编程与工业组态软件实训
- 联合企业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案例库,提升故障诊断与系统调试能力
- 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与智能电网优化、新能源设备研发等课题
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系统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复合能力,近三年毕业生在电力行业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部分进入国家电网、ABB等龙头企业。
专业优势:资源投入与特色发展
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具有显著优势:
- 师资力量:专职教师中教授占比16%,90%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教研团队主持12门省级一流课程及多项智能制造领域横向课题
- 硬件设施:配备电力电子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40余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
- 升学通道:与华侨大学等高校建立硕士联合培养机制,优秀学生可优先推荐攻读控制工程、能源动力等方向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在2024年河北物理组录取分数线达475分(超本科线27分),在内蒙古理科最低分401分(超二本线41分),成为厦门工学院录取门槛最高的工科专业之一,侧面印证其社会认可度。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