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作为该校历史悠久的特色学科,经过30余年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办学路径。该专业立足桂西北生态资源特色,深度融合师范教育与科研创新,构建了"学科交叉+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自治区级专业认证与一流课程建设,为广西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生物学科教师,同时在特色动植物研究领域形成显著优势。
专业定位与学科建设彰显区域性特征。该专业2012年入选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9年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学科建设围绕桂西北特色动植物资源展开,重点发展蚱类昆虫研究和洞穴鱼类保护,建有动植物与蚕桑科技馆这一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形成"教学-科研-科普"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与创新性。核心课程包含:
- 动物学与植物学两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
- 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模块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课程
- 教育心理学与生物教学论等师范技能课程课程设置注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配套开发《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特色课程,并依托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综合实习。教学团队中拥有广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及卓越学者计划入选者,近三年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支撑体系。专业所属的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拥有:
- 广西蚕桑生态学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
- 微生物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
- 桂西北地方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
- 通过CMA认证的环境检测室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围绕桑蚕产业、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方向取得15项专利。特色动物博物馆收藏2000余种标本,为全国蚱类昆虫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四维联动"机制:
- 师范技能训练:通过微格教室、教育见习等模块,学生在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屡获一等奖
- 科研创新实践: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国家级奖项8项
- 产业协同育人:与广西农投时宜农业科技等20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发桑蚕科技小院等产教融合项目
- 社会服务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红水河流域生态监测、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特色项目
就业与发展前景呈现多元化趋势。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近年向生物医药、生态环保行业延伸发展。数据显示,该专业就业满意度2.2分反映出传统师范岗位竞争压力,但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与新增的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培育,为毕业生提供了深造与产业转型的双向通道。学院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通过"时宜桑蚕实验班"等改革项目,强化学生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