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学科,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了以“工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通过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师资协同,构建了涵盖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完整知识框架,致力于培养具备复杂系统开发能力和创新实践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定位与学科优势
作为计算机类宽口径专业,其课程体系横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两大主干学科,聚焦自动控制、无线通信、嵌入式系统三大技术方向。专业特色体现在:
- 产教融合导向:设置企业项目实践、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等课程模块,强化真实场景下的技术应用能力
- 海洋特色延伸:依托学校海洋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在海洋环境监测、智能渔业等领域的专项能力
- 新工科属性:课程融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构建“感知-传输-智能”全链条知识体系
核心课程与能力培养
专业通过“基础+模块+实践”三级课程结构实现能力递进:
- 技术基础层: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计算机核心课程,夯实编程与系统设计能力
- 专业核心层:围绕物联网技术链条设置传感器与传感网、RFID技术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等特色课程,重点突破嵌入式开发与无线组网技术
- 综合应用层:通过物联网控制技术、Web开发技术、大数据技术基础等课程,培养复杂系统集成能力
实践教学占比超过35%,包含硬件基础综合实践、传输层综合实践等模块化训练,形成从电路设计到云端部署的完整项目经验积累。
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
该专业设定明确的五年职业发展目标:毕业生在物联网工程领域可承担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等技术管理角色。培养方案突出三种核心能力:
- 技术创新能力: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掌握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场景的关键技术
- 工程实践能力:利用校企共建实验室开展ZigBee组网、RFID标签设计等实操训练,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超20项
- 跨领域协作能力:在海洋信息化、智慧农业等交叉领域开设特色案例教学,培养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思维
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53%,包含物联网安全、智能传感等方向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主要流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硬件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商及海洋科研机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