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立足传媒行业前沿,以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该专业通过模块化教学体系、校企协同实践平台以及行业资深师资团队,为学生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领域搭建了多维发展路径。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就业方向等维度解析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专业采用“基础+模块”的立体化架构。核心课程涵盖播音创作基础、节目主持艺术、影视配音等传统技能课程,同时融入新媒体播音与主持、电商直播与运营等创新课程。学生可根据职业规划选择广电模块、商务模块或配音模块进行专项提升,例如商务模块包含活动策划执行、短视频创作等实务课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贯通式学习。
实践教学模式是该专业的重要亮点。依托校内全媒体实训中心,学生可在配备4K演播室、融媒体创意工作室等设施中完成项目实战。校外与辽宁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等30余家媒体建立合作,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例如,学生参与《青春镜头:这些实习生正在C位发光!》报道中的融媒体中心实践时,需完成新闻采编、视频制作、直播运营全流程操作,并在导师指导下掌握出镜报道与突发状况应对等核心能力。
师资力量上,专业组建了由35名专任教师构成的“双师型”团队,其中包含省级电视台主播、知名配音演员等行业专家。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与工作坊制,例如在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中,学生可跟随资深配音导演完成影视剧配音项目,通过真实录音棚环境训练情感调控与声音塑造技巧。此外,定期举办的播音主持大赛、融媒体创意竞赛为学生提供技能展示平台。
在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可覆盖传统媒体、新兴业态两大领域。传统路径包括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主播、节目编导等岗位,而新媒体领域则延伸至电商直播运营、短视频内容策划等方向。数据显示,部分优秀学生实习期间已能在路况播报、活动主持等场景独立完成全媒体内容生产,展现出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还特别注重考公考编方向培养,为文化宣传部门输送具备语言表达优势与媒体运营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产学研协同机制与技术赋能两方面。通过“项目进课堂”模式,将政府宣传片拍摄、企业推广策划等真实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校期间即积累作品集。同时,依托智能媒资管理系统与虚拟演播技术,构建起覆盖AI语音合成、虚拟主播实训的前沿教学场景,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变革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