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工学专业之一,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该专业自1995年设立以来,历经多次升级,2021年入选广西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标志着其培养体系达到国际标准。作为自动化学院的核心专业,它紧密对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尤其在南方电网的录取率位居广西第二。
课程体系:强基础与重实践的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强弱电结合与多学科交叉,构建了从基础到应用的完整知识链:
- 电路理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等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 建筑供配电、配电系统自动化等方向性课程强化行业针对性;
- 电力行业认知与实践、电气工程EDA等实践环节占比达30%,通过仿真平台(如RT-LAB)和真实项目训练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融入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等前沿内容,呼应国家“双碳”目标。
实践资源: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平台
专业拥有国家级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如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实验设备总值超4800万元。与南方电网、广西汽车集团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通过校企联合项目和实习基地(如罗克韦尔工业智能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学生近三年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近30项,实践创新能力显著。
就业前景:行业覆盖广与区域影响力强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力系统、建筑智能化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领域:
- 在南方电网、国家电网等企业从事电力系统设计、运维与工程管理;
- 在比亚迪、柳工集团等制造业巨头参与电气控制技术研发;
- 约15%毕业生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部分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等名校博士。专业在广西及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市场中认可度高,起薪普遍高于地区平均水平。
学科优势:科研支撑与师资保障
专业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校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37%教师具备企业经历,56.5%拥有工程研究背景。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科研经费超1200万元,成果直接反哺教学。此外,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世卿共建人工智能领域院士工作站,推动智能电网等方向的技术突破。
从课程设计到产业落地,广西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质量标杆,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西南地区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人才输出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