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专业是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依托地理科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精英班"培养模式。该专业聚焦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战略需求,形成"地理基础+规划技术+行业应用"的复合型培养架构。2024年数据显示,联合培养方向毕业生深造率达62%,其中38%进入中国科学院系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在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的录用率超过同类院校20个百分点。
学科定位与培养架构
专业以"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为核心理念,构建四维能力模型:
- 地理科学基础: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核心课程
- 规划技术体系:精通国土空间规划、遥感图像解译、规划CAD制图等技术模块
- 行业融合应用:实践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智慧城市设计
- 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育学术思维。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占比42%,包含庐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等8个特色实践模块。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实施三层次递进课程架构:
- 学科基础层:必修计量地理学、地图学、地质学与地貌学等基石课程
- 技术核心层:
- 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 实践无人机遥感测绘与三维GIS建模
- 创新突破层:
- 参与青藏高原科考专项等国家级项目
- 开发数字孪生城市规划系统
教学模式突出三大特色:
- 双导师制:配备中科院研究员+高校教授联合指导
- 虚实融合:运用智慧地理模拟实验平台进行城市灾害推演
- 赛创联动:年均斩获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等30+奖项。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联合培养团队包含教授17人、中科院研究员9人,其中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特聘专家3人。建有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配备激光雷达等价值5000万元设备。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研发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12个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项目,教师团队主导编撰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指南》成为行业标准。
实践资源与就业前景
构建"三位一体"实践网络:
- 科研实践: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完成320课时课题研究
- 行业实训:参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试点项目
- 国际交流:赴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开展联合研究就业形成四维通道:
- 科研院所:35%任职中科院地理所等机构(起薪9500元/月)
- 规划机构:30%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政府机关:20%考取自然资源系统公务员
- 深造路径:15%直博北京大学等QS前50高校。
专业优势与发展方向
核心优势体现在"气象+地理"学科交叉,开发的城市热岛效应评估系统获国家版权局认证。面对数字化转型挑战,专业正推进:
- 能力升级:新增数字孪生城市设计课程模块
- 资质拓展:组织考取注册城乡规划师基础科目
- 实践深化: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议发展路径:
- 科研筑基:大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技术融合:研修Python空间数据分析
- 国际认证:攻读Esri技术认证工程师
- 行业深耕:参与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项目。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