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以人居环境设计为核心,聚焦室内外空间营造与文旅产业需求,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学校在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领域的优势学科资源,构建了覆盖建筑技术、艺术美学、生态规划等多元知识体系的教学框架。通过小自考模式,学生能在灵活的学习节奏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其课程设置强调设计表现技法、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等实操能力训练,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康养景观等社会热点方向拓展专业视野。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其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环境设计基础理论和工程图学等专业技能,能够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材料选用的全流程实践。例如,在《景观设计学》课程中,学生需通过校园广场改造、生态绿道规划等真实项目,学习如何平衡功能需求与文化表达。这种“真题真做”模式强化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契合行业对高层次设计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
专业课程采用统考+校考+实践课的三维架构:
- 统考科目侧重理论基础,如设计美学和现代设计史,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检验知识系统性;
- 校考科目聚焦应用技能,如计算机软件基础和摄影基础,依托校内资源进行针对性强化;
- 实践课程以作业提交形式完成,包括空间造型设计、色彩运用等模块,强调创意落地能力。
以《旅游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学生需完成地域文化主题项目,如“漆艺主题公园”需融合传统工艺展示与现代互动体验设计,体现文化传承与商业运营的双重逻辑。
教学模式与考核创新
学校推行“一年四考”的小自考机制,通过4次考试机会(2次统考+2次校考)加快学习进度,毕业周期可缩短至2年。考核方式突破传统试卷模式,如《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制作包含视频二维码的设计展板,通过方案说明、效果图、技术图纸等多元成果展示设计思维。这种考核体系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字化表达能力,也符合行业方案汇报的实战要求。
学生作品与设计方向
近年毕业设计呈现三大趋势:
- 生态化设计:如“绿影‘球’场”项目运用透水混凝土和本地植物,打造低碳运动空间;
- 文化场景营造:如“洛城赋”方案以客家文化为脉络,重构古镇滨水景观;
- 产教融合创新:部分作品直接服务于乡村文旅项目,如“子定村康巴藏寨”设计被纳入地方政府改造计划。
这些作品反映出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衔接,特别是在田园综合体、红色旅游景观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
行业对接与就业前景
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20余个,覆盖景观设计院、文旅开发企业等类型。毕业生可从事乡村民宿设计、康养空间规划等新兴领域工作,近年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掌握地域文化挖掘与生态技术应用能力的设计人才,将持续获得行业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