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委托代销业务中,加价销售属于视同买断的代销模式,其核心特征是受托方拥有自主定价权,实际销售价格与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这种模式下,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与报酬仍归属于委托方,因此会计处理需严格区分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责关系。本文将从会计确认、税务处理及实务操作三个维度展开解析,重点揭示加价模式下的核算要点。
一、委托方的会计处理流程
在视同买断代销模式下,委托方的会计处理需遵循风险报酬转移原则。具体流程如下:
商品发出阶段
借:发出商品(按成本计价)
贷:库存商品
此时商品所有权未转移,不确认收入,仅完成资产形态转换。收到代销清单阶段
当受托方完成销售并提交清单时,委托方需:
借:应收账款(按协议价计算)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发出商品
此环节确认收入的依据是代销清单的交付,而非商品实际销售价格。收款阶段
收到受托方支付的协议价款后: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二、受托方的特殊处理逻辑
受托方作为加价销售的主体,需按购销实质进行核算:
接收商品阶段
借:受托代销商品(按协议价入账)
贷:受托代销商品款
该科目设置体现了受托方对代销商品的代理保管责任。实际销售阶段
按实际售价确认收入并计提增值税: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核销代销义务:
借:主营业务成本(按协议价结转)
贷:受托代销商品结算与税务处理
向委托方支付协议价款时:
借:受托代销商品款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实际付款后: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加价差额(即实际售价与协议价之差)直接构成受托方的销售毛利,需全额缴纳增值税。
三、关键税务争议与处理要点
在加价模式下,需特别注意两类税务问题:
- 增值税链条完整性
- 委托方按协议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受托方凭票抵扣进项税额
- 受托方按实际售价计算销项税额,确保增值税抵扣链条不断裂
例如:协议价100万元(税率13%),受托方以120万元售出,则:
委托方销项税额=100万×13%=13万
受托方进项税额=13万,销项税额=120万×13%=15.6万
实际纳税额=15.6万-13万=2.6万
- 手续费与差价的本质区分
- 加价差额属于商品购销差价,按13%税率缴纳增值税
- 手续费收入属于经纪代理服务,适用6%税率
实务中需避免将差价误作手续费处理,否则可能导致税率适用错误和进项税转出风险
四、典型业务场景模拟
假设A公司委托B公司代销商品,协议价80万元(成本60万元),B公司最终以100万元售出:A公司(委托方)分录:
- 发出商品:
借:发出商品 60万
贷:库存商品 60万 - 收到代销清单:
借:应收账款 90.4万(80万+10.4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万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4万 -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万
贷:发出商品 60万
B公司(受托方)分录:
- 接收商品:
借:受托代销商品 80万
贷:受托代销商品款 80万 - 实际销售:
借:银行存款 113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万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万 -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万
贷:受托代销商品 80万 - 支付协议价款:
借:受托代销商品款 80万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4万
贷:银行存款 90.4万
此案例中,B公司实现毛利20万元(100万-80万),缴纳增值税2.6万元(13万-10.4万),完整体现加价模式的业务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