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化学学科历经六十余年发展,已建成涵盖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其化学学科ESI排名全球前4‰,并支撑材料与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以能源催化、光/电化学材料、有机光电材料三大研究方向为特色,依托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平台,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这一学科不仅为区域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更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例如全球首次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自然·光子学》发表论文。
在学科建设历程中,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1958年化学系成立,2003年获批首个博士点(无机化学),2011年建成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2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跃升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的国内一流化学学科。通过交叉学科建设策略,化学与材料、工程等学科协同发展,构建了"本硕博连读"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试验班学生保研至清华等顶尖高校的比例超58%。这种阶梯式发展路径,使学科始终保持在东北地区化学教育的前沿地位。
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双高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1人中,正高级占比48.9%,包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次,形成以付宏刚教授(连续6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特别在师德建设方面,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集体荣誉,构建了"课程-科研-文化"三维育人体系。教师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奖项30余项,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哺。
科研创新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基础研究突破,近五年在《自然·光子学》《JACS》等顶刊发文38篇,ESI高被引论文超百篇;二是应用技术转化,与圣泉集团等企业合作横向课题30余项,总经费达1.2亿元;三是国际学术影响,建有中俄催化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强化研究梯队。特别在OLED材料领域,许辉团队开发的超低压电光转化器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实施"双轨制"创新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等18门核心课程,配套6门省级一流实验课程;通过"拔尖班"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近三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就业方面形成"3+3"通道:30%进入清北等深造,40%任职石化、制药行业研发岗,30%考取公务员或从事教育工作。这种多元化出口结构,彰显学科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