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的新闻学专业作为该校重点打造的学科,自1997年设立以来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通过"新闻传播学类"大类招生的模式,构建了立足区域发展、对接东盟传播的战略定位。在媒体融合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该专业着力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全媒体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方案呈现出理论深度与实践创新并重的特点。
从课程体系来看,该专业采用"基础理论+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三维架构。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核心课程奠定学科基础,新闻采访学、网络新闻编辑与制作等实务课程强化采编能力,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东盟国家传媒概论等特色课程则拓展国际视野。值得关注的是,课程设置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占总学分比例超过15%,凸显政治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实验室+媒体平台+智库"的立体网络。校内建有全媒体实训中心、广播电视编辑室等8个专业实验室,配备4K摄像机、虚拟演播系统等先进设备。校外与复旦大学联合成立"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与国际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形成产学研协同机制。学生实践采取"三阶段递进式"培养:
- 大一大二参与校园媒体采编,掌握基础采写技能
- 大三进入广西日报社等合作媒体轮岗实习
- 大四完成东盟国家媒体机构调研报告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近三年毕业生去向可分为三类:约35%进入省级主流媒体从事全媒体采编,42%服务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另有23%选择新媒体创业或攻读硕士研究生。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依托地缘优势,与东盟国家建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每年输送约15%毕业生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项目的传播工作。
专业建设存在两个显著特色方向。在学科交叉方面,设立计算传播学实验室,开设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创新课程模块,要求学生掌握Python数据分析基础技能。在区域传播研究领域,形成以民族文化传播和边境舆情研究为特色的学术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7篇。这种"技术赋能+地域特色"的发展路径,使学生在智能媒体时代保持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2022年满意度调查数据,该专业就业满意度仅2.4分,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仍存在适配空间。对此,学院近年加大短视频创作、直播运营等新课程开发力度,并与字节跳动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2024级培养方案更将新媒体运营师资格认证纳入选修模块,着力提升毕业生在融媒体环境下的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