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作为江西省首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自2020年首次招生以来,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构建了覆盖算法研发、系统设计与工程实践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框架。专业师资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50%,75%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并与江西省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深度联动,支撑学生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学科定位与培养架构
专业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设置“知识结构-工程能力-人文修养-职业发展”四维培养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机器学习基础、深度学习、数字图像处理等,强化算法设计与硬件开发的融合能力。通过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工程落地的全流程思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起该专业所在的人工智能学院实现独立运行,聚焦航空航天民航领域的智能技术突破,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
科研创新与平台优势
依托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江西省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师生团队在智能感知与计算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例如,2023年该校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斩获IEEE进化计算大会神经网络架构搜索竞赛世界冠军,展现出算法创新的国际竞争力。科研布局覆盖三大方向:
- 基础理论:探索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与新型计算架构
- 关键技术:攻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工程瓶颈
- 行业应用:开发航空装备智能检测、无人机导航等场景解决方案
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响应
专业采用“理论+实践+创新”三维教学模式,通过结构化知识图谱与全景学情分析系统实现精准教学。2025年上线的智能教务AI助手集成DeepSeek+RAG技术,覆盖260余项教学业务,支持师生实时获取学科资源与个性化指导。就业领域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金融科技等方向,毕业生可担任机器学习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工程师等技术岗位。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缺口达500万,该专业通过硕士推免资格与横向课题实践,持续输送具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发展与战略价值
随着南航人工智能学院独立运行,专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学院计划深化智能计算与航空技术融合,重点突破自主导航、高精度检测等“卡脖子”技术,助力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研6项)与省部级纵向课题(在研7项)的持续推进,预计在3-5年内形成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智能技术研发高地。这种“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不仅强化了学科竞争力,更为“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提供了人才储备与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