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南省首个舞蹈类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吉首大学舞蹈学专业凭借近30年的办学积淀,在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该专业1998年即开设本科教育,2014年获得艺术硕士授权点,构建了"课堂教学+舞台实践"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培养出1400余名舞蹈人才,在"中国舞蹈金像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斩获800余项奖项,形成了"小北舞"的业界美誉。
专业建设与学科优势方面,该专业拥有三大核心竞争力:其一,建立"三位一体"教学团队,专任教师26人中正副教授占比46%,特聘樊祖荫、余大鸣等国家级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其二,建成部省共建实验室集群,包含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实验室、合唱与合奏实验室,配备施坦威D274钢琴等1300万元教学设备;其三,形成"非遗传承+现代创新"研究特色,承担文旅部非遗研培计划,完成土家族摆手舞等非遗保护项目。
课程体系呈现三大特征:
- 基础训练模块:设置《古典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等省级一流课程,引入湘西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等特色课程
- 理论建构模块:开设《舞蹈艺术概论》《中国舞蹈史》等理论课程,其中《中国舞蹈史》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 实践创新模块:建立"学期艺术实践周+年度俊彦舞蹈大赛+毕业晚会"三级实践体系,学生年均参与"央视心连心""国际鼓文化节"等演出20余场
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五结合"机制:专业训练与学科竞赛结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结合、艺术传承与创新创业结合、技能提升与理论研究结合。这种模式催生出《山茶花儿开》《长河印迹》等获国家级奖项的原创作品,近五年学生参与省级以上专业竞赛获奖率达87%。
就业前景呈现双通道发展:
- 专业应用方向:60%毕业生进入中小学、艺术馆站、专业院团从事教学表演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
- 学术深造方向:20%毕业生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名校,部分已成为高校学科带头人
- 文化管理方向:在广东舞协、北京奕芬传媒等机构担任艺术总监的校友,主导过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等重大项目
该专业通过"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与湘西州文旅局共建民族艺术传承基地,开发出《湘西民族民间舞蹈教程》等特色教材。这种扎根武陵山区的办学定位,使其在少数民族舞蹈研究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相关成果被《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40余次。对于有志于民族艺术传承的学子而言,这里无疑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桥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