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和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构建了"理论+实践+认证"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电力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形成"双证融通"特色培养模式,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0%,其中30%入职国家电网,20%进入鞍钢等大型国企。专业与西门子等企业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钢铁生产虚拟仿真系统,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学科建设与培养架构突出工程应用导向。专业以"电力系统优化"和"智能装备控制"为核心方向,设置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PLC控制技术三大课程模块,实施"2+1+1进阶培养"模式:前两年完成《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省级精品课程,第三年进入北京首钢等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培养方案严格对接注册电气工程师职业标准,学生可考取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课程体系架构实施三阶递进:
- 基础理论模块:开设《工程电磁场》《微积分》《线性代数》等课程,夯实电气工程数学建模能力
- 核心技术模块:设置《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电气控制与PLC原理》,配套建设热连轧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过程控制实训室
- 产业应用模块:开发《智能分镜技术应用》《工业物联网系统设计》,年均承接企业横向课题10项,如参与钢铁生产自动化改造项目。
实践培养机制构建四大支撑:
- 校企协同创新:与中铁集团共建"电气工程师工作站",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占比35%)
- 竞赛孵化体系:年均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含特等奖3项
- 虚拟仿真平台:建设钢铁生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覆盖烧结、热连轧等12个生产场景
- 证书融通体系:对接电工技师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标准,职业资格证获取率85%。
师资与科研成果呈现三大特色:
- 双师型教师团队:拥有教授1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3人,教师团队主持省级教改项目4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技术转化突出:研发的烧结生产虚拟仿真系统缩短企业培训周期50%,在30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
- 科研平台建设:建成电路实验室、PLC实训中心等8个实践平台,设备总值超200万元。
就业发展格局覆盖五大领域:
- 电力系统领域:38%毕业生任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从事电力调度
- 智能制造领域:25%进入西门子等企业承担自动化系统集成
- 冶金工业领域:20%服务于鞍钢集团等企业从事设备维护
- 技术创新领域:12%创办智能控制科技公司,年均营收突破100万元
- 学历提升通道:5%考取东北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
该专业严格执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核心课程挂科率仅3.5%,建议加强工业物联网技术专项训练。需注意报考校企合作班需通过技能测试,2025年辽宁理科录取线超一本线15分。特别设立的智能控制实验班,实施"项目制"教学模式,毕业生可直通省级重点技改项目技术岗,起薪较普通班高25%。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