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处理贯穿采购、入库、出库及后续管理全流程。在初级会计实务考试中,存货初始计量、成本核算和减值处理是高频考点,涉及多种业务场景的会计分录。理解这些分录的逻辑关系,需要结合采购成本构成、计价方法选择和期末调整原则等核心概念,通过典型例题强化应用能力。
一、存货采购阶段的账务处理
存货采购涉及三种典型场景,需根据到货状态和单据情况选择分录方式:
- 单货同到:发票与货物同时到达时,直接按实际成本入账:借:原材料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 单到货未到:先通过在途物资科目归集成本,待验收入库后转入原材料:
- 收到发票时:
借:在途物资
贷:银行存款 - 货物入库时: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 收到发票时:
- 货到单未到:采用"等、估、冲、入"四步法,确保账实相符:
- 月末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暂估价值)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 次月红字冲销后,按发票金额重新入账
- 月末暂估入账:
二、存货发出与成本结转
存货发出需根据企业选择的计价方法确定成本金额,常见方法包括:
- 先进先出法:假设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适用于单价波动较小的商品
例:采购两批商品(单价100元和120元),销售120件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400
贷:库存商品 12400 -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简化核算流程,但月度内无法实时获取成本数据:
计算公式:
加权单价 =(期初成本 + 本期购入成本)÷(期初数量 + 本期购入数量) - 移动加权平均法:每次采购后重新计算单价,适合对成本敏感的企业:
例:采购后单价=(原库存成本+新购成本)÷(原数量+新购数量)
三、存货后续计量与调整
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需定期评估存货价值:
- 计提跌价准备: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例:生鲜电商对临期商品计提30%减值 - 盘点差异处理:
- 盘盈时:
借:原材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 盘亏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商品
- 盘盈时:
四、特殊业务场景处理
- 委托加工物资:需单独核算加工成本,不属于企业存货范围
- 周转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可采用五五摊销法:
借:制造费用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 零售业售价核算法: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调整成本:
例:销售商品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按差价率调整)
借:商品进销差价
贷:库存商品
理解这些分录的关键在于把握业务实质与会计准则的对应关系。例如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应计入采购成本,如采购900千克材料发生30千克损耗,总成本仍按900×单价计算。建议考生通过真题演练强化应用能力,例如2022年真题中合理损耗的处理逻辑,正是考察对存货初始计量原则的掌握程度。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