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其光伏工程技术专业自2010年设立以来,始终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形成了"教学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协同的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国际化教学标准、承办世界级技能大赛等举措,为京津冀地区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2023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专业学生斩获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赛项金奖,展现了卓越的实践能力。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聚焦于新能源全产业链人才培养。该专业面向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建设运维、智能微电网管理三大职业领域,培养具备组件制备技术、光伏系统设计、电站运维管理等核心能力的技术人才。通过"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学生需掌握从电工电子技术到PLC应用,从光伏电池制备工艺到智能微电网技术等20余门专业课程,并完成累计超过600学时的实训项目。2024届毕业生在光伏电站运维1+X证书获取率达到98%,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体现"四新"特征。专业构建了"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级课程模块:
- 基础技能层:涵盖工程制图与CAD、单片机控制技术等通用能力培养
- 核心应用层:重点建设光伏发电系统规划与设计、电站建设与施工等7门核心课程
- 前沿拓展层:开发储能技术、能源互联网等交叉学科课程依托国家级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34000余条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包含90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在2025年更新的培养方案中,新增碳中和系统集成和智能运维数据分析两门课程,对接"双碳"战略需求。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形成"四维协同"机制。学院与中电科蓝天、英利能源等龙头企业共建:
- 新能源产业学院: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
- 碳中和开放型实践中心:配备价值2000万元的风光储一体化实训设备
- 鲁班工坊国际项目:在埃及、印度建设新能源技术培训基地通过"企业驻校工程师"制度和"真实项目导入"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光伏电动车研发、智能微电网调试等实际工程项目。2024年数据显示,校企联合开发的AI新能源网联车技术已转化应用至5个国家。
师资团队与教学成果彰显国家级水准。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15名专任教师中包含2名国家级技能大师和4名全国技术能手。团队主持完成:
- 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
- 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
- 发明专利8项
- 国际化专业标准3项在2022-2024年间,指导学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教师团队研发的新能源多能互补装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400万元。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