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黑龙江职业学院通过深度融合产业需求与教育创新,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依托国家“双高计划”数控技术专业群核心专业优势,以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为抓手,形成“校企协同贯通育人”模式,为装备制造产业输送了大量具备精工匠心与家国情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
一、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生态
专业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华中数控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主导的岗位定制化培养。通过成立智能制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工大机器人创新中心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融入教学场景。例如,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累计培养6届冠名班学生,直接服务龙江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升级。这种“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使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连续5年斩获高水平奖项。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强化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聚焦工业机器人全生命周期技术链,构建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涵盖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
- 技术应用:以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如Robotmaster软件)和PLC编程为核心;
- 综合实训:通过工业机器人装调、操作运维等实战项目,对接1+X证书考核标准。教学创新方面,采用成果导向教学改革,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传统实训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难题。例如,CAVE沉浸式仿真实训室可实现机器人生产线调试的零成本试错,年均使用课时达17000学时。
三、师资与科研实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专业拥有9名硕士学历专任教师,其中:
-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技能大师1人;
- 龙江工匠和技术能手各1人;
- 团队获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10项。教师团队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例如为山西某装甲工程车项目研发焊接机器人平台,为锂电PACK产线设计自动化工艺流程,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这种“双师型”师资结构,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前沿同步。
四、平台建设与社会服务:拓展专业辐射力
专业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六大平台,设备总值超1.1亿元。其中:
-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考核点为省内外院校提供师资培训与证书考核;
- 数字工匠学院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机器人技术培训255人次;
- 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合作完成离合器生产线调试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近三年,社会服务收入突破100万元,技术成果转化覆盖水下机器人、视觉检测等前沿领域。
五、人才培养成效:树立行业标杆
专业毕业生在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系统集成等领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主要服务于机械加工、医药等高自动化行业。标志性成果包括:
- 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 学生团队在挑战杯国赛中创黑龙江省同类专业最佳成绩;
- 累计培养现代学徒制班4届,为企业输送紧缺人才300余人。
通过以上多维布局,黑龙江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不仅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更以虚实结合的数字化教学范式和产教融合创新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