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立足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以培养兼具法学素养与工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实践优势。该专业依托吉利控股集团的产业资源,通过“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培养模式,将法学理论与汽车、智能制造等工科知识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全链条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搭建了多维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务能力,成为服务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以复合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定位
吉利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围绕“德才兼备、工法结合”的培养理念,旨在培养既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又熟悉机械原理、汽车技术等工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上,不仅包含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刑法等传统法学课程,还融入机械原理、汽车概论、信息技术等工科内容,形成“法学+工学”的知识结构。这种跨学科设计使学生能理解技术创新的法律保护逻辑,例如专利法课程结合汽车技术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产教融合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紧密依托吉利集团的产业资源,构建了“六双六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双导师制、双场景教学等机制。例如:
- 校企共建实验室:与吉利汽车研究院等企业合作建立工业互联网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提供真实的技术验证场景;
- 实务导师参与教学:聘请律所律师、企业法务人员讲授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法等课程,强化案例教学;
- 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基地和知识产权服务站,支持学生参与专利申报,近三年师生累计申请专利223项,授权178项。
三、聚焦行业需求的就业与发展前景
专业瞄准汽车产业与智能科技领域的用人需求,就业方向覆盖司法机关、企业法务、知识产权代理等多个领域。数据显示,学生可进入吉利汽车、极氪、沃尔沃等企业从事专利布局与维权,或在版权局、商标局等机构参与政策研究。此外,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的实施为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未来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2023年,该专业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1323项,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四、学术与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
学院通过“千人千面”教育理念推动个性化发展,例如:
- 学术论坛常态化:举办“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等主题论坛,邀请政府、企业专家探讨前沿议题;
- 校友网络协同:成立法学专业委员会,链接律所、车企等校友资源,搭建实习与就业直通渠道;
- 国际视野拓展:与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等26所海外高校合作,引入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课程。
五、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的双重保障
专业课程涵盖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包括创造(专利法)、运用(价值评估)、保护(诉讼实务)等模块。师资团队由高级知识产权师、兼职律师、行业专家组成,例如:
- 周自维(汽车知识产权团队负责人)主讲知识产权管理;
- 代顺臣(专利代理师)开设文献检索与应用课程;
- 易珂(教研室副主任)融合民商法理论与实务案例。这种“双师型”队伍确保教学内容紧贴行业动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