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体育+传媒”为特色,依托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科平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07年设立以来,已形成以体育节目编导为核心方向的教学路径,现有教授、副教授10余人,配备音频制作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等五大实验中心,并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其课程体系突出体育传媒属性,毕业生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及体育产业多领域发展,2023年该专业在全国排名第42位,被评价为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专业课程:聚焦体育传媒的复合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广播电视艺术学与体育传播学展开,核心课程包括:
- 广播电视编导:涵盖节目策划、制作全流程
- 体育电视节目导播:培养体育赛事转播专业技能
- 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强化数字视频创作能力
- 体育纪录片创作:注重叙事与影像表达训练
同时设置影视编导、影视后期、节目主持三大模块课程,学生可依据兴趣专攻无人机影像、虚拟仿真创作或网络直播等细分领域。
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的立体化平台
该专业构建了“实验室+基地+项目”的三级实践体系:
- 校内实验平台:通过演播实验室完成电视新闻制作、报纸排版等模拟训练
- 校外实习基地:与媒体机构合作开展采编实战
- 项目制教学:以微电影创作、体育赛事直播等真实项目驱动学习
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采、拍、编、写、创、讲、传的全媒体操作能力,近年有学生作品在省级专业赛事中获奖。
就业方向:体育传媒的多维发展路径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三大领域:
- 传统媒体:电视台编导、体育新闻记者(占比约35%)
- 新兴媒体:短视频平台内容策划、MCN机构运营(占比约40%)
- 体育产业:赛事直播导演、体育品牌传播(占比约25%)
典型案例包括入职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宣传部门、担任省级电视台体育频道导播,以及创立体育短视频工作室的创业者。该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2%,其中15%毕业生进入四川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
专业优势与挑战:特色化发展的双面性
作为体育院校中的传媒专业,其核心优势在于:
- 差异化定位:全国仅3所体育院校开设同类专业
- 行业资源: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会长单位
- 学科交叉:可共享运动医学、体育管理等学科资源
但部分学生反馈存在非体育类实习资源较少、艺术类课程深度不足等问题。建议报考者需明确自身是否契合“传媒为体、体育为用”的培养定位,对体育节目制作有强烈兴趣者更具发展潜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