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建筑学院的艺术与科技专业(专业代码:130509)作为设计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学校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科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交叉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整合创意设计、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播等多元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与培养路径,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聚焦于会展设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强调学生需掌握会展策划、空间设计、交互技术等核心能力。通过科学艺术交叉创新课程体系,学生不仅能理解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还能运用3D建模、数据可视化、用户研究等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中包含交互设计、现代展示技术、艺术装置设计等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对动态设计领域的深度认知。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传统设计工作,又能适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场景的需求。
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了理论实践并重的特点。基础模块涵盖设计心理学、创新设计思维等理论课程,而专业模块则分为三大方向:
- 信息与交互设计:重点学习界面设计、用户体验优化;
- 空间与展示设计:聚焦环境审美革新与数字化空间营造;
- 媒介与艺术设计:涵盖影像设计、品牌全案等创意表达形式。同时,学校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国家级双创基地,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例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参与从概念设计到成果落地的完整链条。
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多元化实践场景的构建。学校推行以赛促学的实战机制,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联合毕业设计提升综合能力。例如,多专业协作的毕业设计项目打破了传统单学科限制,要求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与建筑、工程等专业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复杂项目。此外,学校引入DeepSeek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帮助教师优化教案设计、生成可视化思维导图,并强化课堂互动性,进一步推动智慧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就业方向上,该专业毕业生可进入会展策划公司、数字媒体机构、建筑设计院所等领域,从事展示空间设计、用户体验研究、品牌全案策划等工作。数据显示,长春建筑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约45%服务于吉林省本地经济,另有三分之一进入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凸显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值得注意的是,学校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强化了学生在小微文创企业经营管理等细分领域的竞争力,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差异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