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的化学(师范兼非师范类)专业,作为该校化学化工学院的核心专业之一,兼具师范教育与科研应用双重属性。该专业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学科优势,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其培养目标强调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既为中学化学教育输送师资力量,也为化工、材料、医药等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使其在广西高校中独树一帜,尤其在民族地区教育服务和区域产业技术支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该专业以“师范兼非师范”为特色。师范方向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技能,通过教育实习基地的沉浸式训练强化教学能力;非师范方向则注重应用化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覆盖制药工程、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等方向。例如,学生需在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生产实习,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厚基础+强实践”原则。核心课程包括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物理化学),辅以化工原理、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尤为突出:
- 师范类学生需完成教育实习,如赴南宁三中、覃塘高中等学校开展教学实践
- 非师范类学生参与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和金工实习,接触价值上亿的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设备
-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显著,学生在“互联网+”大赛中斩获国家级银奖3项,突显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
师资与科研资源构成专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学院拥有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占比90%,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等高端人才。科研平台涵盖林产化学与工程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等13个省级以上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超5500万元。这种科研优势反哺教学,本科生可参与松香深加工、民族医药开发等特色课题研究。
就业与升学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师范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中学任教,近年广西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稳定增长;非师范方向学生流向化工企业(占38%)、分析检测机构(占22%)及医药研发领域(占15%)。升学方面,约25%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因拥有全国民族院校唯一的理工科博士点,成为本校硕博连读的热门选择。这种灵活的出口设计使专业连续五年保持97%以上就业率,位列全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