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2020年获批的涉海新工科专业,依托学校在海洋领域的学科优势,构建了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整合了测绘科学、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优势,聚焦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等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以"海洋遥感+定量遥感"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在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333"高层次人才等优质师资支撑下,专业已建立覆盖空天地一体化的技术平台,拥有三维激光扫描仪、遥感工作站等价值5000万元的先进设备。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构建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工程实践"的三层递进结构。核心课程包括遥感原理与应用、卫星海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理论模块,同时开设无人机遥感测量、海洋测绘等特色实践课程。学生需完成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实训,参与国家水网"一张图"等实际工程项目,通过水灾害防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工程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多源遥感数据解译技术,又具备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的专业技能。
专业建设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近年来在高光谱遥感影像智能解译领域取得突破,支撑了长江流域岸线监测等重大项目。教师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发表Science Bulletin等顶级期刊论文300余篇,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10项。学生可参与国产卫星数据处理等课题,接触资源一号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前沿性。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智慧水利、应急减灾等领域。近三年年终就业率98%,20%学生考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就业单位涵盖自然资源部、华为等政企机构。专业特别强化国际视野培养,通过剑桥大学暑期访学等交流项目,帮助学生掌握全球变化与水循环等国际前沿课题研究方法。
在学科支撑方面,专业依托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与海洋科学省级优势学科形成协同发展。拥有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专博点,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2023年遥感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专业排名位列全国前10,彰显了在智慧海洋领域的重要地位。这种学科生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