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理工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自2014年设立以来,依托区域产业需求与学科交叉优势,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矿山安全为核心方向,结合贵州“富矿精开”战略,构建了覆盖安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风险评估等领域的课程与实践体系。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科研攻关,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在矿山、能源、建筑等行业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一、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
安全工程专业立足学科交叉性,课程设置兼顾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核心课程包括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监测监控等,同时开设矿山灾害防治技术、智能通风优化等特色方向课程。专业以“矿山安全”为突破口,整合矿井通风安全、应急救援技术等教学内容,形成“理论+实践+创新”的三维培养框架。例如,学生需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及全国实践作品大赛,通过真实案例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果
专业推行定制化培养,与企业联合开设燃气安全、建筑安全等细分方向,并与贵州磷化集团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培养目标聚焦“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路径包括:
- 科研能力训练:依托教师团队承担的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生参与矿山顶板支护、磷石膏充填工艺等实际课题研究。
- 实践教学强化:通过标准化矿山实习、智能通风系统设计等环节,提升现场操作与技术创新能力。
- 职业素养塑造:融入安全法规、事故调查与处理等课程,培养合规意识与应急管理思维。
近五年,学生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多项,并在全国性竞赛中屡获佳绩。
三、社会服务与就业前景
专业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承担多项行业规划与培训任务。例如:
- 为贵阳市应急管理局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累计覆盖400余人次;
- 参与编制《贵州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等政策文件。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工程领域:约60%毕业生进入矿山、建筑企业从事安全评价与风险管理;
- 政府机构:15%任职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 科研深造:部分学生考入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智能安全监测等前沿方向。校企合作单位如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吸纳毕业生超百人,凸显专业与产业的高度契合。
四、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教师团队以徐佑林教授(贵州省优秀科技个人奖获得者)为带头人,拥有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得主3人,科研经费累计超500万元。研究方向涵盖:
- 矿山智能通风:为磷化集团开发通风优化系统;
- 灾害防控技术:完成20余个矿山支护项目,降低顶板事故率30%以上;
- 新材料研发:联合企业攻关磷石膏密闭墙工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既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又反哺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五、未来发展与学生成长建议
随着“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国家战略的推进,专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2024年新增智能通风与安全、矿山数据开发与管理等课程,并筹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对于在读学生,建议:
- 夯实数理基础,尤其关注流体力学、安全监测算法等跨学科知识;
- 参与纵向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累科研经验;
- 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提升就业竞争力。
通过持续优化培养方案,贵州理工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正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输送兼具技术创新力与行业责任感的安全领域生力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