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常州工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依托理学院的学科积淀,构建了以数学基础为支撑、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交叉学科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9年获批设立以来,已形成"数学+计算机+行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开发应用的全链条能力培养。其核心优势体现在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及就业升学等维度,成为长三角地区大数据领域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输出源。
从培养方向来看,该专业聚焦应用型数据科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础和大数据技术原理,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 数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最优化方法等,夯实数理逻辑;
- 计算机技术课程:涵盖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
- 专业核心课程:如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实验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课程设计中嵌入了Hadoop、SPSS等主流工具的应用实验,强化学生对大数据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的实战训练。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该专业构建了"6+1"学科竞赛机制,通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100余项。实验室资源方面,学院拥有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数学实验中心,配备价值5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支持Hadoop集群、数据清洗等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方面,与建设银行常州分行、常州大数据中心等建立产教融合基地,由产业教授参与金融数据分析等课程教学。
就业与升学数据显示,该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接近100%,毕业生主要进入金融、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从事数据分析、挖掘及系统开发等工作。近20%学生选择考研深造,部分被江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这种高就业率得益于其"宽口径应用型"培养定位,既注重数据科学思维训练,又强化行业场景应用能力。
综合来看,常州工学院该专业通过课程交叉融合、实践平台支撑和产教协同育人三大路径,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其以数学根基筑牢技术底座、以竞赛实践激活创新能力、以行业对接打通就业通道的培养逻辑,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具备数据密集型问题解决能力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