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通过《白鹿原》话剧创排、校企合作项目和学生实践平台构建起独特的表演艺术教育体系,将经典文学、现代影视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学校以"以演带教"为核心教学模式,通过年度大戏排演、产教融合项目、舞台实践机会,培养出既深谙传统艺术精髓又具备现代表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更通过系列标志性成果展现出强大的育人成效。
在经典剧目传承与创新方面,西安外事学院打造的《白鹿原》话剧已成为标杆性教学项目。该剧由黄藤校长主导创作,2024年第五轮校园展演中动员180名师生参与,累计完成全国巡演50余场。其创新编排体现在三个方面:
- 沉浸式舞台设计:通过巨型书册装置与说书人引导,构建时空交错的观演体验
- 方言艺术呈现:运用地道关中方言塑造白嘉轩、田小娥等经典角色
- 教学功能延伸:将剧目排演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每年更新20%的演职人员实现传承迭代
产教融合机制为表演教育注入产业活力。2025年与传朗影视共建的"影视人才培养发展计划"形成"理论+实践"双轨培养模式:
- 课程共建:引入肖齐导演等行业专家担任特聘教授
- 项目制教学:通过《芳草满天涯》等影视项目开展实践教学
- 成果转化:师生共创作品《入梦》获企业采用该模式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完整影视项目,实现从课堂到片场的无缝衔接。
学生培养成效通过阶梯式成长路径得以验证。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李梦怡的蜕变具有典型性:
- 从150斤替补演员成长为《白鹿原》主演
- 创建"自我改造计划":每日3小时专项训练+表演笔记积累
- 带领团队斩获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三等奖
- 签约西安广播电视台特约舞蹈演员这种培养模式使非表演专业学生也能通过70余场演出实践获得艺术素养提升,形成"全员美育"的教育生态。
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层面,学校构建起多维立体的传承体系。鼓乐研究院的成立推动西安鼓乐现代化转型,其创新实践包括:
- 展演形式创新:将鼓乐与舞蹈结合,培育出全国巡演项目
- 传承载体拓展:通过《莲鼓越歌行》等作品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 国际传播突破:2024年组织师生赴江苏、北京等地开展文化交流这种"非遗+现代表演"的融合模式,使学生在《白鹿原》方言运用、鼓乐节奏把控等训练中自然习得传统文化精髓。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