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商学院的文创产品设计如何体现产教融合与创新特色?
广州华商学院的文创产品设计以产教融合与文化创新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与实践体系。学院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对接产业需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培养学生在产品定位、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环节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强调从用户需求出发,以市场反馈验证设计价值。同时,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社会服务项目,推动学生作品向商业化转化,构建了从课堂到产业的完整链条。
跨学科融合驱动设计创新
在课程实践中,学院注重跨学科协同,打破艺术、技术、商业的壁垒。例如,视觉传达设计系与环境设计系联合开展的《专业考察》课程,组织学生深入云南多民族地区,挖掘传统工艺元素。学生将彝族刺绣纹样、纳西族木雕符号等融入现代文创产品,如茶具、丝巾、礼盒等,通过纹样提取-简化重构-场景应用的三步流程,实现文化符号的当代转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文化感知力,还培养了多维度设计思维。
产教融合赋能实战能力
学院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与产业学院合作,打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例如,动漫游戏产业学院提出的“三阶四维”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进阶为核心,将课程分为基础技能、项目实践、商业转化三个阶段,并构建技术、艺术、管理、营销四维支撑体系。在数字经济专业研学活动中,学生走进慕思智能工厂,参与数字化生产全流程,结合工业4.0技术完成文创产品设计,如智能家居衍生品、品牌IP形象等,直接对接企业需求。
文化挖掘与地域特色表达
学院强调在地性文化挖掘,鼓励学生从区域资源中提炼设计灵感。典型案例包括:
- 乡村振兴项目:学生团队为四会黄田镇设计“橘小糖”IP形象,将沙糖桔产业与卡通形象结合,开发明信片、汽水包装等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实现销量增长。
- 校庆主题创作:在15周年校庆文创征集中,师生围绕校史建筑、办学理念等元素,设计出盲盒、徽章、表情包等系列产品,其中“小穗同学”IP成功应用于丝苗米品牌推广。
- 非遗活化实践:云南考察课程中,学生将甲马版画与现代青年文化结合,创作出“摸鱼大神”“招财进窝神”等诙谐IP,并衍生出鼠标垫、立牌等潮玩产品。
技术支撑与成果转化机制
学院为文创设计提供全链路技术保障:
- 数字化工具应用:要求设计作品提交AI/PSD源文件,并掌握3D建模、动态效果制作技术。
- 知识产权管理:明确作品版权归属规则,设立科研启动基金与成果奖励制度,激励原创设计。
- 展示与销售平台:通过图书馆展览空间、青年文创集市、电商直播等渠道,构建“设计-展示-销售”闭环。例如,“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联合12支团队举办集市,集中推广学生作品。
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作品的商业价值,更强化了设计服务社会的理念,使文创产品成为连接教育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纽带。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