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学校在环境学科领域的传统优势,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度融入旅游管理教育,形成以生态旅游学为核心的专业框架,致力于为新时代旅游业输送兼具环境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路径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强调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职业发展方面形成多维创新。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基础理论+生态特色+实践应用"的三维结构。主干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生态旅游学等基础理论模块,同时开设研学旅游实务、旅游环境评价等特色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解说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与场景模拟,培养学生将环保知识转化为旅游服务产品的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既覆盖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又突出学校在环境教育领域的独特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格局。该专业与中青旅博汇等20余家旅游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实施"企业项目嵌入式"顶岗实习模式。实践环节包括:
-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实训
- 生态旅游线路规划模拟
- 环境解说系统设计实践
- 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通过参与北戴河区域旅游项目开发,学生可将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真实场景,实现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转化的跨越。
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专业教师团队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行业实践经验。如张岩副教授同时担任茶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将茶艺师资格证培训融入专业教学。教师团队开发出"理论讲授+案例研讨+项目驱动"的三维教学模式,在旅游礼仪课程中创新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旅游文化课程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这种教学创新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就业培养方向形成多元化出口格局。毕业生可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行业监管,在自然保护区担任生态解说员,在研学机构开发环境教育课程,或进入旅游规划公司参与生态旅游项目设计。专业特别注重"课证融合",鼓励学生考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职业技能(中级)、定制旅行管家证书等职业资格,近三年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生态旅游岗位就业率达82%,体现出显著的区域服务优势。
该专业通过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旅游管理"的学科交叉,正在构建新型旅游人才培养范式。未来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整合秦皇岛滨海生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怎样优化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将成为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关键突破点。这种探索不仅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提供样本,更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旅游产业升级储备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