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始于1986年社会学系的创建,是我国社会学学科重建后首批设立该专业的13所高校之一。经过近40年发展,该专业已形成本科与硕士双轨培养体系,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依托辽宁省唯一的社会学一级学科平台,该专业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理论教学、实践创新、社会服务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在东北地区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以服务东北振兴为战略导向,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级培养架构:
- 本科教育侧重基础能力培养,设置165学分课程体系,包含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核心课程,采用3-6年弹性学制;
- 专业硕士(MSW)聚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三大方向,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机构督导)和800学时实习制度;
- 继续教育通过辽宁省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这种分层递进的结构既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强化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建设突出产教融合特色,通过三大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 协同育人平台:与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10余家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在医疗机构、中小学等设立专项实践基地;
- 过程质量监控:建立从入学方向遴选到毕业双否决(学分未达标或实习不合格不授学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 社会服务转化: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专业服务结合的项目,如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等。近五年数据显示,本科生全口径就业率持续超90%,硕士生主要进入民政系统、社会组织及党政机关。
学科支撑与师资优势
作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该专业依托辽宁公益研究院等省级研究平台,形成“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双轮驱动模式。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88%,包含民政部社工领军人物、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高层次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项,发表CSSCI论文16篇,为地方政府提供资政建议20余篇。这种学术积淀使得课程内容始终紧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政策前沿,例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专业方向建设。
社会影响力与发展愿景
专业建设成果体现在三个维度:
- 人才培养标杆性:毕业生中有代表辽宁省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基层村官,多人在挑战杯等竞赛获奖;
- 行业标准参与度:教师担任省市决策咨询委员,参与制定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 区域服务贡献度:在沈阳建立三家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社区治理创新试点项目。未来规划明确要建设东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高地,通过深化校政企合作,培养更多懂政策、精技术、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