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物理学专业自1971年创建以来,历经五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山东省特色鲜明的师范类本科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构建了覆盖基础物理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2022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凸显其教学质量与行业认可度,为省内外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骨干教师。
物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围绕学科基础与教育实践展开,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力学、电磁学等核心主干课程,奠定学生扎实的物理基础;
- 进阶课程与实验:如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配合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强化科研能力;
- 师范教育模块:设置现代教育学、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培养教学设计与班级管理能力。专业特别注重“四大天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等)的深度教学,并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半导体材料、智能传感等跨学科实践。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物电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占比达50%,团队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科研方面,依托山东省天体物理创新团队、5G智慧交通大数据处理创新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教师在量子通信、新型磁性材料、天体物理等领域取得突破,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本科生参与发表SCI一区论文的案例屡见不鲜。
人才培养路径呈现“双轨并行”特征:
- 师范教育方向:通过教育实习、教师资格免试认定等机制,毕业生成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比例超90%,多人获评省市优秀教师;
- 科研与产业方向:约30%学生考入985/211高校攻读硕士,或进入华为海思、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从事研发。专业还鼓励跨学科发展,例如通过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关联专业的课程交叉,提升学生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竞争力。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全程。学生可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五年获批省级以上20余项)、物理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平台,并在山东省电子物联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智能传感、激光雷达等前沿技术实训。例如,2022级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IF=8.6)发表论文,展示了专业在科研反哺教学上的成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