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学科,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了融合学术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基础教育需求,既注重学生师德教育与教学能力提升,又强化历史学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形成了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核心的全方位课程架构。随着近年考研率稳步提升及就业方向多元化发展,该专业展现出显著的学科特色与社会适应性。
在培养方向上,该专业突出师范属性与应用导向的双重定位。课程设置强调史学论文写作与历史学科教学论等实践性内容,使学生既掌握史学研究方法又具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同时,地方公费师范生项目的开设进一步强化了基础教育师资定向培养,通过定向就业协议保障人才输送与区域教育发展的精准对接。这种培养模式在河南省师范类院校中具有示范意义,其毕业生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屡获一等奖印证了培养成效。
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出层次化与模块化特征。主干课程包括:
- 中国通史(涵盖古代至近现代完整脉络)
- 世界通史(构建全球史观认知框架)
- 史学概论(方法论基础训练)
-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原典研读能力培养)
- 历史学科教学论(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结合)
这些课程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与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形成教学优势,例如中国古代史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立项,专门史研究被列为重点培育方向。教学团队还开发了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丛书,强化课程资源的系统性与前沿性。
师资力量方面,以刘晓莉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具有显著影响力。作为历史学博士、河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刘晓莉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9项,出版《晚清早期驻英公使研究》等专著,其研究方向涵盖晚清政治史与高校文化建设。团队中8名博士均毕业于双一流高校,近五年承担18项省级以上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形成了以中国近代史、历史教育研究为特色的学术集群。这种教研一体化的师资结构,确保了理论教学与科研反哺的良性互动。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校内外实训基地与学科竞赛平台双重支撑。学院建有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特色实验室,通过考古工地考察、博物馆实务参与等实践环节提升应用能力。学生社团青铜之后历史学社定期开展专业考察与学术沙龙,而20%平均考研率与双一流院校升学率增长的数据,则反映了学术深造通道的有效性。就业层面,毕业生除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外,在党政机关、文化管理机构的就业比例逐年提升,展现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