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师范学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作为省级高水平智能制造特色专业群的核心发展专业,紧密围绕数字辽宁与制造强省战略,致力于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通过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以及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路径。以下将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力量及就业前景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聚焦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领域,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与操作、自动化设备维护等核心能力。通过课程与实训结合,学生需具备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典型零件工艺分析和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实践环节,提升对复杂制造场景的适应能力。同时,专业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复合型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毕业生既能胜任基础操作岗位,也能向技术管理岗位进阶。
课程设置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构建了“基础+核心+拓展”的三层架构:
-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及计算机辅助绘图、电工电子技术和液压气动技术,夯实理论根基;
- 核心技能课程:涵盖数控加工技术、PLC应用与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强化智能制造场景下的实操能力;
- 前沿拓展模块:引入数字孪生制造技术和MES系统应用,对接工业4.0技术发展趋势。课程体系注重CAD/CAM软件应用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自动化产线调试等实训项目实现“学做一体”。
实践教学依托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与省级生产型实训基地,构建了完善的实训体系。校内设有数控车/铣实训室、多轴加工中心及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配备价值超2800万元的设备。校企合作方面,与乐山启航精密模具、深圳锴诚模具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自动化产线改造和工艺装备设计。此外,专业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数控机床操作、工业机器人应用等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师资团队呈现“双师型”与“多元化”特征,16名专任教师中包含高级职称5人、博士2人,并聘请省级工匠和企业高工担任兼职教师。团队主持省级课题3项,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形成教学与科研互促机制。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与项目驱动模式,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入课堂,例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装调项目培养学生工程思维。
就业方向覆盖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毕业生可从事数控设备操作、工艺设计、自动化系统维护等岗位,平均薪资水平高于区域同类专业。数据显示,设备操作工和车间工艺员为初期主要岗位,职业发展通道可延伸至生产管理和技术总监。专业与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深度对接,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德国舍弗勒、富临精工等跨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