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理学院的艺术教育专业立足西南地区文化特色,通过教育学学士学位授予体系构建起融通艺术与教育的培养框架。该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强调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大学科交叉渗透,在2025年最新课程体系中引入AIGC技术等前沿模块,形成“传统技法+数字创新”双轨并行的教学特色。作为四川省2022年新增本科专业,其培养模式既注重儿童艺术教育能力的塑造,又关注艺术管理与文化策划的复合型素养培育。
在培养目标维度,专业定位清晰指向“全科型艺术教育人才”。通过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与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课程设置特别强化儿童戏剧排演与指导等实践性环节。这种培养路径既要求学生掌握琴法、声乐、舞蹈等传统艺术技能,又需具备教学设计、活动策划、机构管理三重核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院在2024年已组建21位硕士生导师团队,其中包含多位二级教授与省级非遗传承人,为教学质量提供强力支撑。
课程体系呈现三大创新特征:
- 基础技法模块: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摄影基础等视觉艺术训练
- 儿童教育模块:涵盖儿童舞蹈创编、歌曲弹唱、教学法等教育实践课程
- 技术融合模块:开设AI动画研究与实践、动作表达与疗愈等前沿课程特别设置的中国民歌习唱课程,作为国家级非遗进校园子课题,将羌族多声部民歌等地域文化纳入教学,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特色。2025年推出的AIGC无边界创新训练营,更将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在数字艺术创作中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学院搭建起三级平台:
- 校内实训:依托数字绘画实验室开展儿童戏剧创编
- 赛事平台:举办星月杯儿童美育作品创作大赛等省级赛事
- 校企合作:与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共建产业课程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4%,其中艺术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美育教师成为主要就业方向。值得关注的是,学院西部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师生提供了漆画创作、羌族音乐研究等特色科研平台。
师资力量的跨领域构成是专业特色亮点。教师团队既包含商业设计总监转型的实践型导师,也有深耕民歌采风研究的学者型教师。例如周翔教师参与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将田野调查成果转化为《羌山采风录》等教材,实现教研深度互通。这种学界与业界双师结构,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前沿同步。
该专业在国际视野拓展方面布局超前,不仅将海外深造通道纳入培养方案,更在课程中融入动作表达与疗愈等国际化教学模块。2025年实施的AI技术认证课程,使学生可获得微软生成式AI职业资格,这种技术赋能教育的创新路径,正重塑传统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