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注重学生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综合能力塑造。通过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和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还能适应工业自动化、船舶制造等领域的实际需求。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采用独特的“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前三年以校内课程为主,系统学习电路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同时融入电气CAD、PLC技术等实践工具的应用训练。第四年则通过企业岗前集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从理论到技术的转化,例如参与嵌入式系统设计或工业自动化项目开发,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围绕行业需求构建,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课程:包含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及自动控制原理,侧重数理逻辑与工程思维的培养。
- 核心技能课程:涵盖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和检测技术,强调对电气设备的设计与调试能力。
- 方向拓展课程:如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集散控制,结合智能制造趋势引入前沿技术。此外,课程设置注重强弱电结合与软硬件协同,例如通过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深化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满足新能源、船舶电力系统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专业通过双师型教学团队和创客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校内实验室配备电气控制模拟系统和电力电子实验装置,支持学生完成从电路仿真到设备调试的全流程操作。校外则与工业企业、船舶制造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高低压电器设备维护或自动化产线优化项目。例如,在电力拖动与控制课程中,学生需分组完成基于PLC的工业流水线设计,这种项目驱动式训练显著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工业自动化、船舶电力系统和装备制造领域。数据显示,该专业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进入国家电网、新能源企业或攻读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初期可担任电气工程师或系统运维技术员,积累经验后向技术管理或研发设计岗位进阶。专业优势还体现在职业资质认证支持上,例如培养方案中融入中级技术职称考核要求,帮助学生突破职业晋升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