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立足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以流行音乐表演与数字音乐制作为核心,构建了融合艺术创作与技术应用的教学体系。该专业通过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与实践深度融合,依托省级实验室与行业头部企业搭建的实训平台,培养具备音乐唱作、计算机音乐编创等复合能力的艺术人才。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获佳绩,升学与就业路径多元,展现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学科交叉是该专业的显著特色。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围绕音乐理论、表演艺术与数字技术三大知识模块,开设Cubase电脑音乐工作站、MIDI音乐制作等软件操作课程,同时嵌入流行音乐表演、唱作人培训等实践模块。专业采用沉浸式体验与嵌入式培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音乐混录实验室中模拟真实录音棚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从作曲、编曲到混音的全流程项目,强化学生解决复杂艺术创作问题的能力。
技术创新贯穿教学全流程。专业配备数字音乐制作实验室、音乐剪辑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平台,引入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行业标准制作工具,形成“课堂-实验室-企业”三级实训体系。例如在《计算机音乐编创》课程中,学生需使用Protools完成多轨混音工程文件,教师依据数字音乐产业岗位标准进行动态评估。这种实境化教学模式使近三年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斩获505项奖项,其中赵文博同学凭借音乐混音作品《南星》获得2024年计算机音乐创作类国家级二等奖。
国际视野是人才培养的另一支柱。专业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等合作开设硕士预科课程,引入声音工程、影视配乐等前沿领域教学内容,4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学生可参与国际联合工作坊,例如与爱丁堡大学合作的电子音乐创作项目,通过跨文化团队协作完成作品。这种培养路径使毕业生既能进入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行业龙头企业从事音乐创作,也可选择赴海外攻读音乐科技、数字媒体艺术等硕士学位。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专业发展。通过绿岛影业、辽宁省全媒体传播中心等校属企业平台,学生直接参与影视配乐、综艺节目音效设计等真实项目。2025年与沈阳市直机关合作的宣传片《振兴有我 与锋同行》中,本专业教师负责音乐制作模块,学生参与音效采集与合成环节,作品最终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官网播出。这种“教学-创作-服务”闭环使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居辽宁省高校前列,部分优秀学生更创立独立音乐工作室,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