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经九十余载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该专业源于1930年省立安徽大学生物系,曾汇聚王志稼、陈壁辉等知名教授,2020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业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育人体系,近三年毕业生考研深造率稳定在45%-65%,培养出中科院院士、国家杰青获得者、省级示范中学校长等大批杰出人才。
“五实铸基·科教融合”培养体系是该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路径。通过专业实验、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五个实践模块联动,形成特色育人模式:
- 动植物野外实习覆盖黄山、九华山等生态区,结合《植物学》《动物学》课程开展标本采集与生态观测
- 教育实践双导师制配备30余所中学实践基地,实行“高校教师+中学名师”联合指导机制
- 创新创业训练依托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平台,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
- 金牌教案工程由特聘中学名师参与课程设计,打造《生物学科教学实践与能力提升》特色课程
- 暑期小学期制强化微格教学、教具制作等师范技能专项训练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突出“双语教学+前沿交叉”特色。设置9门核心课程中,《分子生物学(双语)》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优质课程涵盖《脊椎动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同时开设《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选修课。实践教学占比达35%,建设有P2实验室、发酵工程实训中心等17个创新平台,与英国亚伯大学建立国际合作办学通道,实现国际化课程学分互认。
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双师型”特征。46名专任教师中,97.8%具有博士学位,50%拥有海外研修经历,包含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教学团队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吴孝兵教授团队的扬子鳄保护研究成果、朱国萍教授在《科学》期刊发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均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教学质量三级保障机制(制度规范-督导质控-学生反馈),确保理论教学与基础教育需求深度对接。
就业导向体现“多元发展+区域引领”特点。毕业生除担任中学生物教师外,45%以上进入中科院、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校深造,部分进入生物制药、生态环保行业。专业与28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近三年涌现出“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创业典型,学生主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检测项目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学院通过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中学生物教研员培训基地,毕业生在安徽省基础教育领域担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比例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