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作为我国能源与化学领域的科研重镇,自1949年建所以来始终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发展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托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重点学科领域,该所通过国家级科研平台、高水平导师团队和产研融合模式,为研究生提供了前沿的科研环境与资源。其研究生院不仅聚焦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等国家重大需求,更以世界一流研究所为目标,形成了涵盖学科建设、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创新机制。
一、学科体系与培养架构
大连化物所研究生教育以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为核心,下设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依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与院级科研平台,研究生可直接参与化石能源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电化学储能等前沿课题。研究所推行学分制管理,学位课程与必修环节并重,强调跨学科交叉能力培养,例如化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催化反应数字孪生研究,体现了学科布局的前瞻性。
二、科研资源与导师队伍
研究所拥有189名博士生导师和214名硕士生导师,其中包括13位两院院士、3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形成了一支以刘中民院士(所长)、李灿院士(催化化学专家)为代表的顶尖师资团队。科研硬件方面,大连光源科学装置(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分子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而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国家工程中心等平台则支撑了氢能技术、固态电池等应用型研究。近十年累计申请专利11997件,其中国际专利1090件,为研究生参与技术转化提供了丰富载体。
三、培养模式与激励机制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术型与专业型双轨制,专业学位如材料与化工(085600)聚焦储氢材料、膜分离技术等产业需求,课程设置涵盖数学建模、工程实践等模块。奖助体系方面,硕士生每月可获得3500-4000元津贴,博士生达5500元以上,同时设立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等专项奖励,2015年李仁贵(师从李灿院士)即凭借光催化研究获此殊荣。研究所还通过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内外高校合作,2022年在所研究生1664人中,联合培养生占比33.6%,国际化培养特征显著。
四、研究方向与前沿布局
当前招生涵盖原子与分子物理、分析化学、工业催化等10余个方向,重点布局八个新兴领域:包括高安全水系储能技术、人工光合固氮固碳、四维分子成像技术等。以物理化学专业为例,研究方向细分为纳米催化、太阳能光催化、CO₂电化学还原等分支,考试科目包含物理化学(甲)、无机化学等核心课程,复试则侧重综合化学实验能力考核。这种“基础理论+技术攻关”的培养路径,使研究生既能深入催化反应机理等基础研究,又能参与航天催化材料等国家重大工程。
通过上述多维度的培养体系,大连化物所研究生院已累计输出3520名毕业生,其中70.4%为博士,多数成长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技术骨干与学术带头人。其“任务带学科”的特色模式,不仅推动了甲醇制烯烃等产业化技术的突破,更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持续为我国能源转型储备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