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范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工学领域,以培养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强调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协同的教学理念,依托学院60余年办学积淀和江苏省智能光电器件和测控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形成了传统电气工程与新兴光伏技术并重的双轨培养模式。2023年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4%,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展现出较强竞争力。
一、专业概况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伏发电)两个方向,前者聚焦传统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后者专攻光伏发电技术与新能源应用。课程体系围绕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能源转换三大核心构建:
- 基础课程:电路分析、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含实验模块)
- 核心课程: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
- 方向课程: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光伏方向)
特别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江苏省电子电气实践教育中心开展PLC编程、电力系统仿真等实训,近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80余项。
二、实践体系与就业竞争力
专业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实训-产业对接"的三级实践体系:
- 校内实验平台: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影响因素研究)
- 校企合作:与盐南高新区共建智能传感产业学院,提供光伏系统设计等实战项目
- 职业认证:融合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大纲内容,强化工程标准认知
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力系统、智能制造、新能源企业三大领域,其中约15%进入国家电网等国有企业,光伏方向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光伏企业的入职率达82%。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该专业半年后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
三、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
该专业的差异化竞争力体现在:
- 学科交叉性:在传统电气课程中融入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如光伏电池工艺)
- 产教融合:横向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推动太阳能光伏、激光雷达等技术转化
- 双师型师资:47%教师具有企业研发经历,省"青蓝工程"人才占比8.7%
以自动检测与过程控制课程为例,教学内容涵盖工业4.0智能生产线案例,学生需完成基于MATLAB/Simulink的电力系统稳定性仿真项目,这种问题导向学习(PBL)模式使毕业生具备快速适应智能制造岗位的能力。
四、发展前景与深造路径
随着"双碳"战略推进,专业在智能电网、新能源存储领域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近五年有340余名毕业生考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考研方向集中在: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35%)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8%)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
对于意向深造的学生,专业开设电磁场理论进阶班,邀请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专家讲授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前沿技术,这种校所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研究生考试复试中更具优势。
该专业通过持续优化"电气+新能源"的课程结构,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正逐步成为长三角地区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期望在智能电力、清洁能源领域发展的考生,盐城师范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