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工商学院金融科技专业于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专业代码为020310T,是学校为应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打造的交叉学科。该专业依托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优势,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甘肃省民办高校中较早布局金融科技领域的院校,其建设路径既体现了新文科改革方向,也呼应了区域经济发展对智慧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
一、跨学科融合的培养模式
金融科技专业构建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的三维知识框架。核心课程体系包含金融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及应用、Python程序设计等前沿技术类课程,同时保留经济学原理、金融市场与机构等传统金融学基础。这种设计打破了学科壁垒,使学生在掌握金融产品设计、量化分析等专业技能的同时,能运用算法模型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学校特别强调新工科与新文科的交叉渗透,例如在《金融科技产品分析与应用》课程中引入真实商业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从需求分析到原型开发的全流程实践。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 实验室建设:配备金融科技综合实验室,模拟智能投顾、数字货币交易等场景
- 校企合作:与银行、证券机构共建20余个实习基地,开展金融数据建模竞赛
- 证书衔接:将银行从业资格证、金融科技师等职业认证融入课程考核
- 双创教育:通过"四维协同"体系(课内实践+校内实训+校企共建+第二课堂)提升职场竞争力。例如学生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需使用Wind数据库完成企业信用评级分析报告。
三、动态优化的专业建设机制
学校以OBE教学理念为导向,建立闭环质量监控体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根据行业调研调整课程模块,近三年新增《金融科技前沿》《数字支付系统》等选修课。师资队伍采用"双师型"结构,40%教师具有金融机构从业经历,同时聘请蚂蚁集团等企业导师参与《区块链金融》课程开发。这种"学科跟着产业走,课程围着需求转"的机制,使毕业生在智慧金融、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的就业率保持90%以上。
四、区域性人才培养定位
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课程设置突出西部金融特色。在《普惠金融实务》模块中,重点讲授农村数字普惠、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结算等区域性课题。学生毕业设计多聚焦西北地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信用评估模型。这种立足甘肃、辐射西北的定位,使该专业成为区域金融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