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含师范方向)专业扎根于学校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6年东北大学回迁后成立的川北农工学院哲史系。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及省级重点学科平台,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核心、兼顾多元职业发展的育人体系。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历史学核心素养与师范技能的深度融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通过学科平台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双轨并进。前者涵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史学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学生的史料解读与历史解释能力;后者则以通史课程为主线,设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当代史》等模块,并专门开设《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实现历史学知识与教学法的有机衔接。实践环节设置突出三个维度:
- 微格教学训练:分阶段开展导入、板书、多媒体演示等专项技能实操
- 教育见习研习:组织中学课堂观摩与高考试题分析
- 教育实习考核:三个月中学跟岗实践完成教学设计实施
人才培养定位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历史教师,依托教育部国培计划精品项目与中小学教材研究基地资源,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教师技能竞赛与教师资格考试;二是文化传承与传播人才,通过四川省武则天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巴蜀文化、民族史等特色研究;三是学术研究后备力量,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培养通道,近年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就业数据显示,除中学教师岗位外,约20%毕业生进入博物馆、出版社等文化机构,15%考取公务员或进入企事业单位。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师范基因与学术底蕴的共生发展,既保持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又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超20项;其次是区域文化研究的特色培育,开设《巴蜀文化专题》等课程,建立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最后是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开发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建设四川省虚拟教研室推动历史课程群建设。对于有意深造的学生,学校提供同等学力申硕通道,允许在四年内通过全国统考后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历史学科每年招收同等学力硕士3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