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立足青藏高原特色,以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为目标。该专业融合教育学、历史学、中医学等多学科体系,通过系统化课程与特色实践教学,致力于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同时对接现代体育教育需求。作为青海省排名第一的同类专业,其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体现了对传统技艺与科学训练方法的深度融合。
在培养体系上,该专业围绕武术学概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三大理论核心展开,同时设置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学生需掌握至少1-2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并具备教学、训练与科研能力。实践环节包含教育实习、社会调查、运动机能评定实验等,强调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此外,专业依托体育学院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
招生与录取机制体现专业性要求。2025年计划招收20名本科生,报考者需具备二级运动员及以上技术等级,并通过文化考试与体育专项测试。录取采用综合分计算方式:文化成绩占30%(折合百分制)、体育专项成绩占70%。一级运动员可享受文化成绩降30分录取的政策,而运动健将技术等级者降分幅度达50分。这种选拔机制既保证生源的专业水平,也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升学通道。
实践教学与区域特色紧密结合。学校与当地机构合作推广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课间锻炼、年度竞赛等形式强化学生技能。同时,专业设置运动心理测量、运动技术诊断等实验课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运动表现。这种“传统技艺+科学训练”的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套路演练的同时,能够运用生物力学、生理学知识优化训练方案。
该专业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4人,以及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领衔的教学团队;其二,学科交叉性显著,主干课程涵盖中医学基础、中国文化概论,培养学生从文化脉络理解武术内涵;其三,就业方向多元,毕业生可从事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部分学生通过体育学硕士点继续深造。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其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